2008/4/11

2008年3月日记

2008-03-03
这几天假期是在翻译中度过,本是弃绝翻译这种事情的,但是有时候为了功利又不得不返回到自己不愿意走的老路上去。要继续这样的生活只能是通过自嘲,如果让我自己相信这就是我的生活,那么我宁愿不要生活。
天气几乎日日都是阴天,没有雨,也没有阳光,这似乎要在我和所有别的人的性格之间形成一种折中——我要的是雨,而他们令他们欢天喜地的是阳光。有一次和法国同学说:“今天天气很好。”他说:“不,你看,那边还有三朵云。”对于阳光有极端爱好的人来说,任何阻挡着阳光的事物都是恶的。因为太阳就是善,是理念的理念。而欧洲的思想根基正好来自太阳,数不清的和太阳相关的至高者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波罗,A-pollon,这个否定“多”,而为“一”的东西把一切与他抗争的东西都驱逐出了他的山头。让他们从痛苦中惊醒,从痛苦中屈从。风雨雷电仅仅是他的臣民和工具。这种思想只能产生于缺乏母性的民族,在他们那里只有作为嫉妒、愤怒、仇恨、情欲、野心、邪恶之化身的女性,她们的地位都低于太阳的化身者。也许这个化身者没有性别,那么暂且称其为男性(因为它绝不是女性),他是岩石丛里的长大的,他没有来自任何方面的关爱,他只有自己的力量,所以他只能相信自己的力量,他征服一切,自封为王。他什么都有,唯独缺少母性的之爱。他没有母亲,因为他创造了世界,也没有女性的关爱,因为他身边的女性怀有的不是仇恨就是情欲。这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自我崇拜,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太阳崇拜,对阳性的崇拜,而这也许是一个错误认识导致的崇拜,因为作为至高者,作为没有对立者的东西,其性别只是一开始被假设为男性,也许与男人有更多的共同之处,但这并不能说他就是男性。而这种错误认识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阴性的东西遭到排斥。Neige、pluie这些潮湿的、要被阳光的炽热驱逐的东西无不都是阴性的么。两者形成了对立,对后者的崇拜,必定要唾弃前者。而我只是一个悲剧英雄,我把这种对立的价值完全颠倒过来,在此我遵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判断,但我更要走出这种判断的目光短线。一个悲剧英雄决不仅仅是价值的颠倒,因为价值的颠倒并不是价值重估的全部,对于一个悲剧英雄来说,他的行为也许只能做到价值的颠倒,这仅仅是价值重估的可见部分,而不可见部分似乎超出了一个悲剧舞台上的英雄,观众看不到他的内心,这是价值重估的不可见部分。他的行为和言行塑造了另一个极端,这只是用来和原先价值抗衡的 工具,而真正的价值则在于这两个极端的平衡。这才是悲剧英雄的全部价值。尼采的颠倒并不可笑,可笑的是只看到那个“可见部分”的观众。从可见到不可见遇到一种反思性的冒险,之所以是反思,因为没有反思,则更本不可能从可见部分进入不可见部分;而之所以是冒险,则因为这种进入是否是这个悲剧英雄的内在所允许的,是否内在于这个悲剧英雄,也正是这种冒险成就了悲剧英雄这个字眼。

2008-03-04
阳光、大风、暴雨、冰雹,在一日见全都领会了,天气变得特别冷,我昏昏沉沉地在房间了坐了一整天。那些难吃的好的食物,都冷漠地塞进嘴里,只是为了活着。这么机械笨拙地活着似乎成了某种摆脱不了的习惯了。
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不满意的,似乎什么都很好、一帆风顺,但全身总觉得不能安定。无论是坐着,还是站着,走路还是睡觉,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在和我对抗。我不能融入它们,它们也接受不了我。

2008-03-07
昨夜喝酒晚归,起床已经是下午,做完必须做的事情,静下来煮了一小杯咖啡,只是喝得煮的还快。之后由于长时间失眠带来的眼睛酸痛开始折磨我。似乎就要成为一个瞎子了。对于我失明比失聪更加痛苦,就像贝多芬可以失明但不能失聪一样。对于视觉的空间,我有一种天生的爱好,而对于声音的时间却很麻木,也很厌烦,最厌恶听到时钟发出的声音,似乎时间被人格化了,像某个魔鬼在夺取人的性命。

2008-03-08
在网络上游弋,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做迫在眉睫的翻译。

2008-03-15
下雨,没有和同学去波尔多,太仓促。通信愈见稀疏。
对于自己的爱,总是试图用礼物去满足,然而是满足谁呢?是让礼物的接受者开心还是让自己的爱得到满足呢?即使对于一个恨自己的人,只要自己还存有对她的爱,同样还是会不断地赠送礼物,其实礼物并没有被给予对方,而只是满足了自己内心的爱,不能让自己的爱落空,不能让自己的爱成为一张空头支票。它需要某个指向虚无的礼物来证明自己的爱的实存,礼物是爱的镜子,在礼物中我才能发现我的爱,它把指向的对方的爱自动反射回来,用这点微弱的光温暖自己不断耗散的爱。
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,只是等待你来打开这房间。我不想等待仅仅是徒劳的。有一个结果,有一个未来,它用一个通俗的字眼打动一个心灵。

2008-03-16
经常静坐着发呆,尽管时间越来越少,却克服不了流逝的痛苦。

2008-03-17
打算假期去克罗地亚,也许那样的旅游旺季不是我想要的。冬季的希腊很可爱,克罗地亚的冬季也一样吧。

2008-03-23
下雨,阴冷。时间不在知觉中流逝。明天一早去巴黎。

2008-03-27
在巴黎高师上课,无聊,却又让我陷入对前途的挣扎中,尽管高师很小,但里面的藏书足以让我相信它的实力。对于我,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。不如一个人散走在巴黎街头。我并不太喜欢巴黎,肮脏、嘈杂让我致命。只是那些需要花钱进去的地方才显露出人人向往的巴黎感觉。可是我并不生活在卢浮宫,也不死在先贤祠,而是一个在生死间来回挣扎的人。春天还下雪,没完没了的风,似乎西欧并不是一个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,也许并不优越才会努力着变得优越吧,就像日本和古代希腊。
今天在卢浮宫参观了主要藏品,最令我惊讶的是大留士的宫殿,无与伦比地伟大。还有许多曾经在图片上看到过的东西,只是意大利的绘画看上去比图片要丑陋地多,灰暗、没有立体感,像地摊上的广告贴画。它们也许只是当时的流行造就了今日的经典,就像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一样。尽管有一些无名的真正经典流传下来,但它们可能只是研究者正名的对象,一时不可能被大众了解。
和别人一起出去总是很累,欧洲生活中虽然什么东西都要提前预订,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做好打算,所以经常晚点,错过时间,临时取消,到时通知……预订却成了累赘。

2008-03-29
每日回来都很累,和别人在一起总是累赘,什么都做不成。明白宝瓜的工作有多累了。
之前两次来巴黎,感觉不好,现在可以对这个地方下结论了,的确不是我喜欢的城市。到处喧闹、噪音、规则、汽车、游客……巴黎的名声似乎是个谜。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盲目地追捧巴黎,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来过巴黎。这是个疯子的世界。
昨天在艾菲尔铁塔下逃避了无数兜售铁塔模型的人,回来时领到了充气的鱼。地铁里有契柯夫的Fish Love戏剧海报,大家都抱着鱼和海报合影。半夜在圣日尔曼大街喝可乐,我把鱼送给了老板。一个同学在Odéon想把自己的鱼送给路人,一个学习水利在UNESCO实习的德国女生小心翼翼的把鱼放走了,永远飘在Odéon站的拱顶。那个女生问:“这鱼叫什么名字。”同学想了一会说:“Machiali。”这是他结婚才几周的妻子名字。地铁里的小丑在下车的时候把自己高高的小丑帽掉在了车厢里。那已经是在另一个站了。到了终点站,大家都走了,还有一个人坐在地铁里,睡着了,我们把他赶下了车。

2008-03-30
睡到中午,起床后被告知今天换成了夏令时,于是似乎时间更少了。下午见一个难以定义关系的高中同学。晚上一起吃自助餐直到快撑死,这是很久以来的在法国吃第一顿真正的中餐,难免食欲暴增。饭后漫步雨中回家。明天也许在散步中度过。
这段时间总有无数说着汉语的人、法语的人和英语的人谈起西藏问题。其实一般的中国人并不关心这些事情,在国内尽管新闻中时时谈到政治,但这些并不会引起中国人的注意,经过了以政治斗争为中心的60年代的中国人不会再关心政治了,总是避而不谈。我们曾经是政治的奴隶,现在也是,只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方式表现出来。现在被另一种文化质问自己国家的政治问题,我无言以对,好像我并不是中国人一样。难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一定了解中国,一定要为中国辩护吗?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。护照上写着我是中国籍的,所以要被法国海关盘问;生活中,我长得像个中国人,所以会被陌生人问起西藏问题,其实,这都是一种误解,一个法国人也许比我更热爱中国,更了解中国,因为我们是在一个新闻封锁的国家长大的,在祖国——一个多么让我过敏的词语——我们是公共知识的奴隶,尽管我们没有真正公正的公共生活,但这倒把我们这些拥有孤独心灵的人驱赶到一起,我们从事丰富的精神创造,我们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法国人深邃,我们唯一需要的自由就是思考的自由,而这个中国完全已经给了我们,至于公共生活的自由,这不光是中国政府的问题,也是全世界每一个政府的问题,而一个一心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是不会太在意社会公正,文化多样这些问题的,因为这些也许会增加精神的趣味,但不会改变精神的本质。尽管法国有一切人类的最高理想和自由,但现实的生活并没有比中国好。中国已经四面楚歌,它是任何胜利和失败都不会引起我的兴趣,因为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愈加抽象的人,不再为国别、性别和狭隘的区别所扰。

2008-03-31
重复昨日的生活。去了圣心教堂,俯瞰巴黎。回来吃烤鸭、炸猪肠和梅干菜肉。
宝瓜病中,给她寄明信片。

1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Hello. This post is likeable,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, congratulations :-).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=).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my blog, it is about the Flores Online, I hope you enjoy. The address is http://flores-on-line.blogspot.com. A hug.